毕业季刚刚过去,可到手的毕业照上只有一个人,那是怎样的一种体验?2014年,北大古生物学专业2010级的薛逸凡将只有自己的毕业照晒到了网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两年过去了,今年从该专业毕业的安永睿依然是独自一人照的毕业照。据了解,“神一般”的北大元培学院古生物学专业,8年中只毕业了6名学生。这也在网上引发争议,一所国内优质大学的一个专业,每年只有一位毕业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这样的专业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是不是在浪费公共资源?这都成为网友们讨论的焦点。
每年只有一个毕业生的低频率,让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特殊存在。这个寂寞和冷僻的专业,自从2008年设立以来,总共只毕业了6个学生,被称为“六代单传”。这也让人好奇古生物学专业究竟是学什么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每一届都只有一个学生呢?
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刘建波老师对此作出了解释,“古生物学是利用化石和古老生命痕迹进行生物学研究、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历史、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科。”同时,刘老师还表示现代古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
而古生物学专业之所以每届只招收到一个学生,首先是这个专业太过学术化,涉及面比较窄,属于教师型的学科;其次,古生物的研究工作一般持续时间长、投入大,但往往并不会为从业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所以,在当今这个相对物质的时代,迫于现实或者经济上的压力,很少会有学生主动选择这个专业。
随着网络的盛行,古生物学专业每一年的毕业生似乎都能引来众多网友关注,伴随着网友的支持和质疑,“一个人的专业”话题逐渐发酵扩散。
支持的网友对选择这种专业的学生表达了敬佩之情,表示很羡慕他们能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
一位名为“ZZF_YYMM”的网友就为安永睿点赞,认为“总有这样耐得住寂寞,却成就大学问大事业的人。”
名为“防不胜防一把狗粮”的网友则感慨,“想做什么,就大胆去做。好有勇气的人呐!”
另外,很多网友对于这种专业的存在也持肯定态度,名为“小笨鸟向前冲的网友”表示,“存在即合理,这么多老师领导学生坚持并继承专研发展,对所有人来说是幸运,至少相关知识与研究不会中断。”
不过,也有不少网友觉得,这样的专业设置有浪费公共资源的嫌疑。
名为“我说Bonjour我说I-LOVE-U”的网友就表示,“贫困地区连个像样的桌子都没有,更别提什么质量,国家却奢侈到一个系的资源就供应给一个学生。”
网友“Lin闻凌”也表示不赞同这种教育模式,“宁愿一群老师来教一个学生,也不放低门槛招收高素质的人才就读,这是一种畸形的教育模式。”
回应:深处漩涡中心的他们 不愿被过多关注
尽管网友们对此事带着各种争议和好奇,但对于就读该专业的学生们来说,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其他人并没什么不同,如果非得说出一个的话,那就是略显寂寞。
由于没有同专业的同学,北大古生物学专业2010级的薛逸凡表示上课的时候经常是一百多人的教室只有她身边的位置是空的。 “有时早上出门上课到晚上回去,一整天都说不了一句话,因为大家不认识你,不会跟你说话”。因此,虽然她常常调侃说“孤独有时也是件很美的事儿”,不过当时心理却是 “表面上很乐观,多少有点苦涩”。对此薛逸凡还发微博说:“四年内看多了各种人对我所学专业的惊诧反应,最初确实满足了小小的虚荣心,但是后来只剩下满满厌烦、无奈和回应的疲惫。”
而 2012级北大古生物学专业的安永睿,一直觉得自己跟其他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不同,“其实没有那么孤独,我的课程都是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或生命科学学院的同学一起上的,学校不是就为古生物特意开一门课,也不存在一对一VIP的情况。”
探秘:冷门人少的专业不只古生物一个
除了北大元培的古生物学专业,全国各地许多高校还有不少小众又神秘的专业,而每年招生数量也非常少。
你听说过科幻文学专业吗?科幻文学的全称是北京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儿童文学专业科幻方向,但并不像我们想的一样专门培养写科幻小说的作家,而是一个以做理论研究为主的专业。该专业开设十几年以来,每年硕士生少则一人,多也就两三人。
2011年青岛农业大学则设立了一项本科专业—马科学专业,第一届一共招了18人,到了2014年,扩招到了两个班50多名学生。他们的课程包括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繁殖学等近30门课程。
此外,大家也许经常会去买“刮刮乐”,但有没有听说过彩票专业呢?据悉,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的国家彩票发展研究院宣布成立,并于2013年开始面向彩票管理在职人员招收“彩票硕士生”。不过,到了2015年,刚刚招收一届学生的"彩票专业"就被取消了。
教师观点:并不是学生招得多的专业才重要
北大古生物系“六代单传”的现象,其实反映的仍然是近年来,高校中存在着不同专业“冷热不均”的现象。不少大众眼中是绝对冷门、且少有人问津的专业,的确存在招生难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这些专业不重要。
在西南政法大学中睿新媒体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蔡斐看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目前的就业导向一般偏向于毕业后收入高的那些专业。 蔡斐强调古生物学专业其实是很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它是一种基础学科,同时也很有发展前景。蔡斐表示我们国家应该鼓励这些学科的发展,推行相应的鼓励措施,例如减免这些专业学生的学费、发放奖学金等,让更多感兴趣的学生报考这些专业。
此外,蔡斐并不赞同为一个学生开设古生物学这个专业是在浪费公共资源的这种说法。“这个专业是以科研为导向的,所以我们不能以它能招收多少学生来衡量这个专业是不是有价值。” 他还表示,古生物学通过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古生物进化演变历史对于整个科学研究体系都很重要。
就业率,是如今许多考生报考专业的一大参考要素,因此,热门专业容易成为香饽饽。但现实是,有些热门专业一窝蜂地报考,反而会产生就业不热的现象。近几年来,不少大学为了丰富学科建设,还会新增不少“小众”学科。
四川外国语大学今年新增了希伯来语等专业,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崔光军就表示今年新增希伯来语专业也是为了满足国家目前对于外语人才的需要。他表示,“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深,国家对于国际组织人才和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而这类国际型人才不仅要懂得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以及国际法律的相关知识,也需要掌握非通用语。”川外新设立这些专业也是为了顺应这一趋势。